“双减”政策下如何深化课堂改革,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一个媒介
课堂变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双减”政策作为最新的教育政策要落地执行最终要看的还是课堂层面是否落实,深化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数学课堂在“双减”政策下需要积极探索的新命题。
“双减”政策为深化数学课堂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双减”政策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实施,目的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改革有了新方向,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而数学课堂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门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的学科,数学课堂展示的知识是神圣严谨的,数学课堂培养的数学素养是每一位学习者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双减”政策将数学课堂从“题海”战术里拯救出来,数学要更贴合生活,更注重数学素养的提升,而非做题技能的提升。另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以人为本,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科学合适的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科学情境和数学情境来表征知识的不同层面。“双减”政策下的数学课堂改革要践行新课程理念,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注重课堂上学科素养的培育。
“双减”政策下数学课堂的改革新策略
提炼学习主题,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
课堂学习的素养提升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具有核心意义的知识点开展学习活动,核心内容是一节课堂中具有共同要素的关键内容。核心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基本内容,每一个核心内容之间是能够整合和联系学科体系中的其他相关内容的。在数学课堂上,如“数的认识”这一课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包括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等的认识和区别,抓住核心内容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突破口,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深度体验小数、整数、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数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开始,是后续学习的基石,也是数学基本素养的构成。“数”的抽象性特征让这些不同的数成为具有共同点的核心主题,从核心内容提炼出教学的主题,在理解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学情分析,确定以素养提升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学生具有怎样的知识基础,能够有什么程度的思维,是不是具备了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基础和准备,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是什么?在明确 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后才能确定学习内容中学生应该聚焦的思维和能力。当然,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还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尤其是对学科内容本质的分析,具体而言就是对该知识点的内容与技能及其两者间的关系。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还要根据目标做好教学设计,以“数的认识”为例,“小数意义”这一知识点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在确定核心内容后,将认识和区分小数作为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落脚点。在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和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设计例题和习题,在“测量情境”中,通过组织学生测量课本、书桌等学习用品,通过真实情境来理解不能正好量得整数的结果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当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还可以利用不同单位来表示同一个数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1分米等于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把同一个数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出来就是小数,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多样情境,如学生的身高、学生自己睡的床的长度、鞋子的长度等等。教学情境的选择可以由教师自由选择,但是都要反映“小数”这一核心内容点。在不同情境中学生掌握了“小数”的表示方法和意义,那么学生关于“小数”的意义就具备了基本的素养。
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辩论就是一种学习。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不再受困于“题海”,那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辩论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数学素养的策略。辩论的起因是认知的冲突,在具体情境中,通过问题创设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种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有三点。首先是问题情境要与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前概念有关系,也就是情境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针对前概念创设的问题情境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欲望。其次问题需要体现学习内容的本质,核心内容始终是最重要的知识点,创设的问题要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后,问题情境的深度学习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问题的创设不仅要指向知识技能,还要能够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当然,所有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具有针对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吸引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并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能够创设出新的问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仍以“小数”为例,先通过创设一个相对熟悉的情境,“你知道生活中存在哪些小数?你能表示出来吗?”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纷纷表达对小数的认识,“5角钱是0.5元这就是小数”,“小数是有0,有点.的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0.5份”,在学生们表示认可后进一步将其中的一份苹果切成三份,这时候再提出问题“这3份苹果,还能用0.5份来表示吗?”“那总共的5份苹果呢?每份是0.2份吗”。在学生已有的小数认知基础上,引发进一步的思考,产生认知间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思考,这种冲突的解决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冲突解决后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组织多样化探究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数学拉进生活,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能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问题情境里最重要的是问题的解决,在解决由问题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都能得以提升,围绕情境开展的问题解决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究,这就是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组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围绕教学目标开展的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也是非常有益的。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在解决一个表层问题后又进入更深层次的下一个问题,这样的深度探究可以有效完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双维度目标。另外,探究活动的参与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堂上组织的探究活动在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同学间的交流,师生交流或者是独立思考,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课堂选择。探究活动要围绕核心内容开展,聚焦的能力发展也是在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探究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生和教学有深入的理解,数学课堂上追求的核心素养提升不是刻意的,而是融在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里自然体现出来的。因此,组织课堂上的探究活动需要多样化的设计,需要不同方法的组合。如“小数意义”章节,在围绕“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价值”的核心知识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用小数表示怎么写?”“如果把同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学生经历从懂到不懂的过程。在此期间,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养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结语
“双减”政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福音,让学生能够更快乐的学习是政策的出发点,真正要落到实处就需要不断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炼学习主题,实现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基于学情分析,确定以素养提升为重点的教学目标;创设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组织多样化探究活动。这些是“双减”政策下,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可以开展的新策略、新方法。
(余航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来源皆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来信告知,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如有侵权联系一个媒介http://www.onemeijie.com/删除